漫话景观
——对话景观设计师李建伟
说起李建伟,大家可能只知道是当代的著名景观设计大师,其实大师还有很多经历是不为人所知的。
世界人居网带着好奇前往EAST东方易地实地采访大师,大师从自己的学习经历、对园林与建筑的看法、人工与自然的关系,作为景观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及景观设计中水的应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最后,大师以自己的奋斗经历给新手设计师提供了建议参考 —— 入行的景观设计师要注意了。
▲李建伟大师采访小视频(一)
1、与园林设计的缘分之旅
世界人居网:李老师您好,从之前对您的了解中能知道您是在1975年后,开始进入大学进行深造,包括在中南林学院,还有包括湖南大学,然后在湖南师大还学习了美术,一步一步的经历让我觉得好像是为了设计师这个职业而生的,那么是一个什么契机,让您进入了园林设计这个领域的呢?
李建伟:其实开始的时候对设计是完全不了解的。
我中学的时候学过美术和书法,那时候经常不上学,天天跟一些同学就到外面去写生,后来中学弄出了一个美术组,这个其实对我的成长是很有意义的。在那个时代,学美术、学音乐都是学生自发去做的,就是发自内心对这些东西的喜爱,自然而然的走上这条路。学美术学音乐以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态度都跟这些你真正喜爱的东西连在一起了。
后来因为觉得自己美术底子还不够好,信心不够足,所以不敢去考美院。
当时觉得自己的文化知识,数理化好像还可以,就硬着头皮参加高考,结果考上了中南林学院。之后,因为有美术功底的嘛,所以学校里很多跟绘画有关的一些事情就都落到我头上来了。那时候在学校里面也做了很多宣传工作,服务工作,包括一些宣传栏、墙报,以及戏剧演出、文艺宣传队的一些事情。我就把这业余爱好越搞越大。
有了这个基础以后,出现了一个契机——在我读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来了位老师,是学园林专业的。因为文革那段特殊时期,学校的园林专业停办了,他就被调到另外一个学校去教书去了,教农机。后来他回到学校,就是为了筹办园林专业。办园林专业,需要选拔一些人才。因为有点美术的基础,就把我选出来了。后来三年级开始上他的选修课,四年级又参加毕业设计,就从经济林专业向园林专业转型。
毕业以后顺理成章留校。不过从园林的角度来说,当时的知识面还明显不足,所以就去湖南大学学建筑,又去湖南师范大学艺术系学美术,学完了以后回到学校,中南林学院的园林专业就办起来了,我就成为了园林专业的老师。
就是这样,事情挺简单,也有点命中注定的意思。我所经历的这些学习历程,让我一步步走进这个行业;包括后来去美国留学,系统学习景观设计,都是成就今天的我不可或缺的一个个环节。
2、园林与建筑的相同与不同
世界人居网:刚才在您讲述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感觉园林专业跟建筑设计又有关系,但又不像是一个行业,一个园林一个建筑,这两个行业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李建伟:首先这两个行业的共同点都是“设计”,就是说你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手段,空间设计能力,基于一定的思想理念,去把你想象到的东西,通过设计把它谋划出来。只是建筑针对的是房子,而我们园林景观针对的是室外的空间。各种室外生活需要的场景,是需要做景观的人把它设计出来。所以建筑和景观两者所针对的对象不一样,功能也有些不一样,但都是在“设计”这个大的框架下面的两个不同的专业。
3、给新手设计师的一点建议
世界人居网:园林设计这个职业好像是一种感性跟理性需要同时存在的一个专业。之前我也看到您平时也练习书法,还写过一篇关于练习书法的体会,而且很多时候我发现设计师有一个特点就是“功夫在书外”,很多功夫可能不是在设计领域上,而是在他观察其他事物的时候所获得的体会用在了他的设计思维之中。
其实很多新手设计师或者说刚入行的朋友可能会忽略这些点点滴滴,所以这一点上您对新手设计师或者刚入行的这些同行们有哪些建议呢?
李建伟:是这样的,设计这个行业跟其他很专业多领域有点不一样。园林专业它包罗万象,它不是单纯的按照某种模式来设计。
学生在学校里面学景观设计,学完几年以后,只是学会了某些骨架性的东西。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从思想层面,它都是一个骨架。给了你这个骨架以后,你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添加进去,才会变得丰满,才能灵动起来,变成一个活的东西。
因此,你对各种艺术或者各种事物的了解都会帮助你成为一个好的设计师,如果说:我只做设计,对其他的艺术完全都不了解,也不去关注。那么你就只能成为一个非常无趣的设计师,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师。多关心其他的事物,多关心其他的艺术,通过融会贯通,能够让你变得更有深度,更有自己的切身体会。
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每个人的知识面不一样,就构成了设计师对事物认识的不同角度。有了不同的角度,才能找到独特的自己,成就自己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这些都来自于你对周围所有事物的认识。
有了自己的认知,你的设计才有特色、才有个性;你设计出来的东西才会让人耳目一新。不然,跟大家都一样,就没有什么价值。任何一个多余的设计都是没有意义的,你不能做重复的设计,你不能重复别人重复过无数遍的东西,你得找到自己的视角,所以说多学习其他的东西是对你有好处,对你自己的成长有好处,而你成长了以后,你会发现你做出来的所有东西都会跟别人不一样。
▲李建伟大师采访小视频(二)
4、关于景观园林设计师所需要具备的条件
世界人居网:刚才咱们既然提到对于新手设计师的一个期许,或者说是您的建议,那么作为园林景观设计师,有着这么多年的经验,您认为作为一个比较符合您心里标准的景观园林设计师,应该具备哪些条件?有哪些硬指标吗?
李建伟:绝对的硬指标没有。
但是有些东西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你要有悲天悯人的心,因为我们针对的是大自然,我们针对的是人。大自然值得我们尊重,大自然也需要我们去保护。我们做出来的东西,只要稍稍有点不在意,就可能对大自然造成伤害。
悲天悯人的这颗心,我觉得是每一个设计师,特别是景观设计师特别重要的一个基础条件,对于人来说也是一样,我们设计人的环境,我们在塑造人的心灵,你不要以为塑造的这个环境跟人没有关系,所有的空间,在人使用它的时候,会与人交流并产生情感反应。
所以你设计的东西对一个人的成长,特别是对小孩,对年轻人,是相当有影响力的。空间会给人带来幸福感,也可以产生悲伤的感觉;有些空间可以舒解压力,也有些空间让人压抑;各种生活的情感都可以在空间里面体现出来。所以我们在设计这些景观的时候,我们要怀着一颗很虔诚的心来对待自然,同时怀着关爱的心来对待我们的观众和使用者,这样的话你才能够有效地创造出好的作品出来。
当然还有一些技术层面的要求,你必须要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和技能,才能够把一个项目做好。就是说专业知识这一块也是要重视的。如果是因为你技术的不足,或者你的功力不够,那么你可能失去很多的机会,浪费很多的资源,同时也可能造成对土地的伤害,对个人的伤害。比如你设计出来的东西够不够安全?是不是为老人、为小孩、为妇女考虑到了?他们在你的场景里面生活会不会因为你的疏忽而导致伤害?这些技术层面的东西是必须要学会的,而我们现在很多的设计师不完全具备这方面的技术能力。
景观是为社会,给别人带来福利的,让生活更美好是我们的职责。制造出更好的东西是有条件的,从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实现价值最大化,才够得上一个好的设计。总之在福利、健康、安全、不危害社会的公共利益等等这些方面都能做到的设计师,才能够符合这个职业的标准。在这一点上来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人工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人居网:确实您说的这些硬指标非常重要,而且第一点就是对于自然的保护,对于人的关注,而且您很多的文章中都提到了关于人工和自然的关系,那么人工是我们后天的创造,自然是先天就有,有一个词叫做“巧夺天工”,我觉得这对于一个工匠或者一个设计师应该最高标准了,因为它符合自然,它符合人,它符合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我发现在您很多的文章,包括作品里面都能体现到,人与自然这种和谐观念是什么时候萌生的?或者说您觉得人工跟自然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呢?
李建伟:其实我们平时都很忙的,特别是过去的几十年,基本上都在忙项目,过去的几十年是我们国家发展最快的几十年,也是我们设计行业,特别是景观设计师成长壮大,大家都在忙忙碌碌的几十年。但是我有个习惯,一旦闲下来,一旦有一点点机会,我就要出去看看,去那些别人没去过的地方,去看那些纯自然的东西,这样能够洗涤我过于膨胀的,或者说是过于污浊的世俗之气。
每一个人在一个比较世俗的环境里面都会受到很多的影响,对财富、名和利的追求,各种贪婪的心态都会冒出来。你只有在自然中间,才能够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与大自然交流实际上是洗涤你心灵的一个过程,过去我基本上跑遍了全国,世界上大概2/3的国家我都去过,不管是历史性的一些风景,还是纯自然的风景,我都见了很多。我觉得洗涤心灵的过程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非常的重要,因为你有时候不知道自己已经走得太远了,所以自己要把自己拉回来,回到本我。尊重自然,人才能够真正的找到设计的源动力。我觉得从自然中间吸取的营养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远离了自然以后,你会发现你做出来的东西往往是过于焦躁、过于脆弱、没有生命力。
对于刚才你提的这个问题,我自己也深深的思考过,干了这一辈子,究竟设计是为了什么,我们是为大自然添砖加瓦?还是有意无意的要跟大自然对抗?其实都不是。设计的最终的目的是跟自然好好的相处,跟自然友好的相伴。自然中很多好的东西你都不要去动它,但是并不是说大自然的那些好的东西对于我们来说就已经够了。人的发展永远是无止境的;人的需求永远是在变化。除了自然的东西,我们还需要很多人为的东西。实际上就是我们创造的是跟大自然齐头并进的这样一个环境。在纯粹的自然环境里,人是很难生活的,在一个深山野林里面,你以为人能够幸福的存在?完全是天方夜谭!人从自然中间走出来,逐渐创造出了更加适宜的生活空间,所以说需要设计,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创造新的、更好的环境。然而,这一点都不会降低我们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这两者一定是要齐头并进。
6、新设计与地域人文的冲突
世界人居网:刚才您说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人跟自然和谐的对话,慢慢的就形成您刚才说的人文的一些东西,人文的东西积累下来,就慢慢变成了一些历史,也成就了很多地域的文化和地域的特色。您刚才也说过基本上走遍了咱们全世界2/3的土地,对于这种历史的积累您肯定也是看得很多。所以说对于历史文化这种人文环境的保护和发展,对于咱们设计来说会不会存在冲突,或者说咱们怎么在这两者之间得到兼顾?
李建伟:我觉得这种冲突总是存在的,也并不是什么坏事。有冲突才会有和谐,有冲突才会有进步。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矛盾不断演进的这样一个过程。我们要认真的对待冲突;有些冲突是要刻意的去保持;有些需要避免。冲突是一种发展的源动力。如果说没有冲突了,什么东西都已经固化了,还要设计干什么呢?就不需要设计了。所以在这个矛盾的过程中间去寻找平衡也好,还是寻找突破也好,是每一个设计师都应该认真去思考的问题。但是怎么样去找到这个平衡,我觉得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方法。
我的方法是这样子的:我一方面赞同绝对的、百分之百的去保护那些特别有价值的纯自然。我认为很多的自然空间人是不应该进去的,因为我们人类在整个大自然的生物圈里,只是一个很小的群体,比如说病毒就比我们数量多,细菌也比我们数量多,那么多的植物,它的数量也比我们人类的数量多。自然界的其他的生物是需要空间的。如果我们把世界上所有的空间都霸占了,都分给了个人,那么其他的生物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间所有权。因此,一定要有一部分东西是绝对的保护起来,不让人去干预。因为人的干预总是会对其他的生物带来很多的伤害。对这个观点我的态度是坚决的。我认为是要绝对保护这些优质的自然遗产,就是不让人进入,这个是第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对于城市空间,或者说人的空间,是完全不同于自然的人造环境。城市空间里面也不能有太多的“自然”,因为你在城市里面搞一堆的所谓的“自然”,其实那不是自然,而且那些空间里某些生物是不太能够让你满意的。人不能与老虎在城市里共存,也不可能与狮子共存。为什么一定要在城市空间里特别的去强调所谓的“城市自然”呢?你想达到那种目的,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而且有可能有的时候你做的这些会适得其反。对人的影响,对这个城市环境往往很多时候造成的是隔离,是互相干扰。比如现在流行的什么公园城市,动辄就是几十、几百公顷的大公园、绿地等等,几乎看不到人,纯属浪费资源。我倒是希望看到城市里留出一些自然的片段,或称“城市荒野”,那是自然的印记,是自然的基因库,不需要人工维护。
7、海外经历的收获
世界人居网:说到您的海外经历,之前也了解到您在国外的成就可以说是硕果颇丰的,那么您觉得在这段时间里,您的收获是什么呢?
李建伟:美国的设计行业其实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光鲜亮丽,受人追捧的这样一个行业,而是一个非常的默默无闻的行业。大家都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做每一个设计,不管这个设计有多小,他们都会用很多的时间和心思去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到,然后做得非常的细腻,功能上很切合人的需要,很走心。一旦建成了,几十年它都不会过时。而且那边的经历告诉我,不管是景观设计师主导,还是建筑师主导,或者是规划师主导,设计都会有一个非常和谐合作的一个过程。大家都主动的去合作,把自己所有的思想都共享给整个团队,会让大家都在一个层面上来思考问题;学景观的可以跟建筑师提意见,可以给市政方面提意见;学结构的也可以给景观设计师提意见。大家能够互相友好的交流,从而避免了很多问题。
8、景观空间设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
世界人居网:在您的文章之中有一篇我特别感兴趣,就是您写海南,读完之后,按我的理解,其实您是想表达一个区域经济发展跟景观空间设计的一个关系,这两点就让我特别好奇,因为说到发展区域经济,自然会去从旅游啊、贸易啊等等各个方面去想,您恰恰是从景观设计这么一个特别专业的点上来剖析,所以我就通过这个点想跟您请教一下,就是景观设计跟区域经济发展有哪些必然的联系?
李建伟:过去做园林的人,局限于做庭院,设计一些石头、水系,搞一些小桥、花草,建两个亭子,那是最早的园林专业,非常狭小;后来逐渐扩大到城市公园、到河流水系,及整个的城市的绿地系统,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现在我们又把乡村、风景区纳入到设计中来;并且开始考虑国土了。整个国土就是一个大景观。
作为一个地理学名词“景观”包罗万象,小到花鸟鱼虫,大到天体气象都是景观。景观这个概念就把我们的行业一下放大了。从空间的角度来看,我们已经延伸到整个地球,以及宇宙星空。在大地上,所有看得见摸得着的都是景观,太阳也是景观,月亮也是景观,星星也是景观,空气流动也是景观。所以景观它已经没有空间限制了,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过去认为景观就是好玩的、好看的视觉的景观,而我们现在涉及的所谓公共空间,是室外的环境和生态,以及城市的功能与生活;每一个不同的方面都是互相关联的。所以说景观,不只是一个好看好玩的东西,它有功能性,成为了生活的全部,变成了一个功能方面更加多元化,更加综合的一个行业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经济就责无旁贷的是你考虑的范围之一。如果说你的景观设计、项目策划跟经济没有关系,那是没有人雇佣你的。人家希望你做的设计能够带来经济效益,能够给地方带来发展,带来实际的民生的改变,带来生态的改善。各方面的需求都变成了景观的一个部分,所以你现在就突然发现景观设计师变得特别的伟大,对吧?你考虑一个小项目的价值也好,还是考虑一个城市的价值也好,还是考虑一个省的价值也好,都顺理成章的纳入了你的思考范围,成了责无旁贷的事。
我们过去在海南做了很多的项目,也常常研究探讨海南应该如何发展。我发现咱们过去的项目都在沿海,利用滨海资源建了很多的酒店。海南那么多的资源,怎么就只集中在滨海那一块做酒店呢?我就开始质疑过去的种种。首先我发现酒店的同质化很严重;数量很多,但模式基本一个样,就是住店。人们住完两天三天就走了,对这个地方还是没留下多少印象。那么如何继续发展下去呢?我觉得酒店的升级就是要开发综合效益,要变成度假区、变成景区,所以就开始考虑海南腹地与这些酒店的互动联系。内陆有很多的乡村,很多的森林和水系,各种资源都可以相互延伸,把单个的酒店变成度假区、景区,它就复合化了。
所以我们做了一些海南的酒店改造,让他们能够成为更符合市场需要的旅游产品,人就可以住上一个星期,甚至可以在里面度假,不光是游览这样一个单一体验,而是更有深度的体验。这个深度的体验给当地带来的是经济价值。旅客要在里面打高尔夫也好,还是要去郊游也好,还是要去骑马也好,或者去农家乐体验农耕文化也好,各种东西都把它变成一个复合体,就不单是住店了。
有了这个思路我们做了很多成功的项目,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欣赏。之后的我又开始质疑,我觉得这些东西还不够,海南那么大,怎么还是局限于这么一点东西上呢,那么我就开始考虑整个海南省的资源到底还有什么。最后我发现当地拥有最大的土地面积的是农垦。因而就开始跟农垦接触,发现农垦的资源基本上还没有被挖掘出来。他们是最大的地主,但是效益是最低的。靠农业,是不可能产生太大的经济效益,当地中部的低山区是最好的农业区,大量的农业,大量的景观资源、山川水系都闲置在那个地方。
所以我就试图把中部农业区连成一个环,和下面滨海的环串起来。如果在里面划出很多农业休闲度假区,那就是当地的第二个增长极。除了这个增长极呢,海南有一个五指山,是一个森林区,山顶上是一个纯自然区,我在那个地方又画了一个环,再把森林资源串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旅游环,这三个环联动起来以后,海南就有三个增长极了。
其实很多经济问题,它不光是经济学家的事,很可能是一个空间问题,所以我们设计师要参与地方的经济发展,要对空间、对资源好好的去了解,从空间的角度来考虑区域发展。景观设计师就是一个经济学家,必须要懂得空间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样的价值和什么样的前景,怎样通过空间规划能让一个地方活起来。你把空间认识清楚之后,通过你的设计,通过规划,让这些地方能够产生最大的价值。
▲李建伟大师采访小视频(三)
9、逐水而居——景观设计中对于“水”的运用
世界人居网:刚才聊到您设计的很多项目,比如说像大同有一个御河湿地公园,还有湖北襄阳的月亮湾湿地公园等等,我发现您很多的项目都没有离开水,水的元素让您很恰当的运用到其中,那么水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它的这种灵魂作用,您是否有自己的看法?
李建伟:其实挺简单,咱们的国家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从人均水资源的占有率来说,中国大概只占到世界平均的25%,所以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事情,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水是生态的基础,没有水就没有生态,更谈不上什么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生物量、等等。水是所有生命的依托,把水这篇文章做好,你的生态才能够做好。
那么第三点来说,水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景观文化里面最受重视的,因为水能够产生意境,水能够产生想象力,水能够让你思想升华。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水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一有机会,就要把水这篇文章做好,做好了这篇文章之后,我认为这个项目的灵魂就有了,但是也并不是说每一个地方都必须要有大量的水景,有时候一滴水它也是一个水景,关键是怎么把它做好,那就需要你有很高超的创作能力了,这一滴在哪里?是什么形态?周边有什么场景?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效益?这个是要非常慎重,要吝啬一点,不要浪费。所有的资源都是要小心谨慎地去使用,让它体现出最大价值。
李建伟 :1995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景观艺术硕士学位,美国注册景观规划设计师、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会员。当代知名景观规划设计师,“生态设计与艺术相融合”的引领者,主张景观设计最大限度做到人工结构与自然结构的平衡,以景观设计统筹城市规划、水利、交通、建筑等各项规划设计。现任东方易地景观设计院(East Design)首席设计师,国家林草局景观专家,世界人居智库主任。